Interment of ashes
(Garden of Remembrance)

骨灰安葬(紀念花園)之申請程序大致上與申請骨灰安放龕位相同,即按 Q8 之程序進行編配。

如欲安排將骨灰安葬於紀念花園,需留意骨灰必須存放於由墳場辦事處提供之可降解骨灰盅內。骨灰安葬紀念花園後將不設撿拾、遷移、加葬或領回以遷出墳場;骨灰安葬後若干年便會天然分解,回歸大自然。而每一葬灰位置於十年期滿後便供新亡者重用。

豎立在紀念花園葬地位置上的墓碑設有紀念名牌,以供永久紀念亡者。墳委會計劃日後設立電子紀念冊,以上載亡者名字,讓家屬查閱。

教會葬禮是要帶出對復活的希望及對遺體的尊重;撒灰等新興安葬方式未能體現信仰;對於要同時滿全信仰要求及回應現代社會的需要,墳委會推出的骨灰安葬(紀念花園)服務,正是把骨灰存放於可降解骨灰盅讓亡者以整全的方式有尊嚴地安葬,可滿全教義,符合基督信仰關於肉身復活和尊重遺體的宣講。妥善安葬遺體,是要表達對永生的希望,以及天鄉重聚。

骨灰屬於鈣的一種。骨灰埋入泥土中,在泥土裡分解後成為土壤的養分,亡者會化作春泥長眠聖地。在十年期滿後,墳場辦事處確保骨灰已完全分解後,先安排鋪上新泥,然後才會循環使用該葬灰墓地,故不存在疊葬之問題。

由於骨灰安葬(紀念花園)服務之運作模式與天使花園相近,故收費水平參考了天使花園。因葬灰服務涉及事前事後之準備及基建、行政安排等等,故需付費以應付開支及營運。

除了 2020 年在柴灣聖十字架天主教墳場推出可持續發展之可多次續期墓地及家庭龕位試驗計劃外,墳場提供之服務均屬一次性付款項目。此意味着教區收妥首次付費後,便需負擔起墳場內公眾範圍如周邊山坡等日後所有的維修保養費用。遇上緊急或大型維修,例如 2018 年超強颱風「山竹」襲港後,維修在跑馬地墳場倒塌的石牆、清理各墳場大量被吹倒的樹木及損毀設施;又或是 2023 年 9 月連場暴雨對香港教區各墳場,特別是柴灣聖十字架天主教墳場所做成的破壞,涉及艱巨之維修工程和龐大開支,遠超墳場一般營運收入所能承擔。更甚者 2020年中後期在長沙灣墳場收到政府山坡修葺令後開展的山坡修葺工程等,所需的資金就更加龐大。

根據以上種種因素,教區實未能如政府或華永會等大型組織提供免收費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