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彌額爾天主教墳場
位於跑馬地的聖彌額爾天主教墳場St. Michael's Catholic Cemetery,與香港墳場及回教墳場相鄰,簡稱跑馬地天主教墳場。
墳場之命名源自四大總領天使之一——聖彌額爾,聖彌額爾有「誰如天主」(Who is like God)之意。在聖經中,聖彌額爾是保護以色列子民的總領天使之一(達10:13,21; 12:1)。他曾戰勝代表魔鬼的大龍,即遠古的蛇和牠的使者(默12:7)。教會尊他為新約子民的護守天使。聖彌額爾在舊約和新約聖經都曾經出現過,且是戰勝地獄勢力的天上領軍。聖彌額爾是藝術家、騎士、水手、警察、病人和士兵的主保。
香港開埠初期,衛生環境惡劣,當時外國人對亞熱帶病毒的知識貧乏,因病死亡成為了普遍現象。1842年,若瑟神父到港後便立即向政府申請一塊葬地供天主教徒作永久安息。政府批准了這項申請,並把位於灣仔,即現時聖佛蘭士街與秀華坊之向山一帶的土地配予羅馬天主教作墓地之用,為首個天主教墳場。 後來,因為人口急增,教會便再申請另一墓地以舒緩殯葬需求。1848年,政府批出一幅位於黃泥涌香港墳場以北的土地給天主教會,條件是教會停止灣仔墓地的使用,將有關土地交還,天主教墳場遷到跑馬地近黃泥涌現址。 墳場內透過各種不同形象的墓碑,不單代表亡者堅定不移的信念,更體現了生者的信仰及其對死亡之看法與價值,以及對死後永恆生命無盡的信念與付託。
可從夏其龍神父所寫的《米高與惡龍 — 十九世紀聖彌額爾墳場與香港社會》一書了解更多。
墳場門樓建於 1848 年,而位處於墳場正中央的聖彌額爾小堂則建於 1916 年,兩者均展現出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築風格。小堂與門樓於2009年一同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築物。跑馬地天主教墳場內的建築、藝術雕塑和墓地蘊含濃厚的宗教味道及信仰色彩。
跑馬地聖彌額爾天主教墳場設有永久墓地/骨地、標準龕位、神父墓園、修會墓園。在1988年年中開始已再沒有龕位供對外編配。